找到相关内容91篇,用时3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略论印度佛教“说一切有部”的哲学特点

    一切有部”的思想传人中国内地的时间很早。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代的译经家东汉安世高所介绍的小乘佛教,就是属于这个派别的。在三国译出了此部的名著《法句》,到东晋就有了两种译本的《比丘》(即巴利文中驰名的《弥兰陀王问》),讫于南北朝,它的“”、“律”,诸如六十卷的《中阿含》、五十卷的《杂阿含》、六十一卷的《十诵律》等,也被陆续地传译进来。而最后,也是最系统、最完善地翻译这派论著的,则是唐玄奘。他...

    杜继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20865692.html
  • 空与无我(二)——佛教的言语观

    陀王所问》(汉译为《比丘》)里,发现这位国王曾跟一位印度的佛教高僧有过精彩的对谈。从这部记载里,也发现国王具有希腊人的聪明及理智。虽然他很乐意跟印度的知识份子高谈阔论,但不久也感到懊恼。原因是...”的教义更难懂的理论。佛经里,开章明义指出这项问题。引用资料来自汉译版本。且听他们有一段精彩的对话—  国王问比丘说:“你叫做什么名字?”  答说:“父母亲给我取一个名字叫做。于是,大家都...

    定方晟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80066047.html
  • 星云法师:人间佛教的生活

    起分别,就如车油,只要可以转动,不一定要求最高品质。又如穿衣服,目的在保暖,而不在质料的柔软舒适,颜色的华丽夺目与否。   五、为成道业,应受此食   对色身的爱护,在《比丘》里有这样的记载...受人信施,为施所堕。”   《法句譬喻》也说:佛陀在世时,有位比丘,每天吃饱饭后,就回去睡觉,只图色身的舒适,不知精进修行。佛陀知道后,严厉地训诫他,并以他的前世因缘果报来开导:&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2669461.html
  • 番汉对音和上古汉语

    Alexandria的译音,在语音学上难以讲通。事实上正如伯希和所指出的,惟一一个在地理和语音上都合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是《比丘》中的“阿荔散”,(注:伯希和:《犁qián@⑤为埃及亚历山大城说》,冯承钧译文,载...词的经典梵文形式为基础。不过一旦谈及以前几百年的汉代佛经译音,情况恐怕就大不相同了。巴利文律藏中有一段话暗示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,曾屡经梵文学者征引,下面是季羡林的译文:(注:季羡林:《原始佛教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32470173.html
  • 近年巴利圣典的研究——以三注释书为中心

    在其注释书中已引用了弥兰王问[29]。 3.1.2 多种版本的可能性: 对弥兰王问很多国人早已知悉,现仅就版本的复杂性稍提。 弥兰王问除了有巴利文版本[30],亦有中文,称为比丘[...因此, 对古锡兰语的注释书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。这是Lottermoser 的1982年在德国Göttingen 的博士论文的主题[3]。在介绍前,简要看看三藏数据的传入锡兰,以方便了解。 ...

    释自运Dr. Ven. Vinita T

    |近年巴利圣典的研究——以三注释书为中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4373641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对儒家孝道伦理思想的会通

    华严经》、《比丘》、《游行》、《大方便佛报恩》、《优婆塞戒经》、《佛说盂兰盆经》、《菩萨睒子》等,这些经典以印度佛教特有的方式宣扬父母恩重、善恶报应的观念。另外,中国佛教学者还借佛之名撰写了...发展的根本,人格的培养、家庭的和睦、社会的稳定、国家的太平,均系于此,故孝道是“至德要道”、“百行之本”,是天之、地之义和民众行为的准则。   自佛教传入中土之初直到唐宋时期,佛教的“不忠不孝”...

    刘立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92578945.html
  • 东方智慧的魅力

    则指罗马帝国。古印度与希腊、罗马也早有交流,现存汉译佛典中,有一部名叫《比丘》的(巴利文佛典中也有,名叫《弥兰陀王问》[Milindapanha]),讲的是弥兰陀王(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支配西北印度的希腊人国王)在与比丘的问答后,皈依佛教的故事,记述了古印度与古希腊之间的文化交流。十六世纪起,欧洲资本主义向亚洲开拓殖民地,进行掠夺。同时,罗马教廷也派遣天主教耶苏会士来亚洲传教,东西开始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55295629.html
  • 佛教的业力论

    一面代表不可挽回的命运,因为命运之究竟非人智所能解释,所以命运本身即是一种神秘。业力之神秘,佛经中在在言之,试观下面《比丘》中,米邻陀王与比丘讨论业力之神秘性的对话:   米邻陀王对比...破戒中来,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。   比丘中的一段对话,亦明显的说明此点:   米王说:“长老啊!什么缘故世人都不相同,有的长寿,有的夭折,有的多病,有的丑陋,有的强壮,有的孱弱,有的富足,...

    张澄基

    |因果|业力|果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4/150907561.html
  • 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

    引用的比丘的小砂大石喻(小砂虽小,没有船载即沈;大石虽大,若有船载即不沈。砂、石喻业,船比佛力。),也都是很好的证明。类似的意义或比喻,也散见于唐代净宗大德的著述中。根据的出处,虽不能说俯拾皆是...当年对日抗战,避难到大后方的重庆等地,在学佛圈的一片偏见异解稠林之中,挺身而出,撰述了一部弥陀义蕴以维护法门,这就是一个见证。时候,有人认为弥陀是专应一般老斋公、老斋婆一类根机的经典,甚至以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23739472.html
  • 中国佛学的第二位集大成者——永明延寿

    引经据典,倡导讽诵供养经典、行道礼拜、修法华忏、念佛、修行五悔,乃至燃指烧身供养等大乘中提倡的菩萨行。同书卷二说助道门内“以其真实正直为,慈悲摄化为导”,列举诸多具体的修行方法:   或造新修故,...  谓自他唯一心性故,净土宗人念佛得见阿弥陀佛,其实即是见自心之佛,以唯识学解释,是托彼佛的本质,在自己心识上变起一个彼佛的亲所缘缘相分,自心所变相分与不变的阿弥陀佛,都是一心。  延寿还引证《...

    陈 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0541509.html